沃野焕新图 花香飘四海——兰州新区描绘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新华网
首页> 正文

沃野焕新图 花香飘四海——兰州新区描绘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2025-09-15 12:33:34
来源:兰州晚报

  原标题:沃野焕新图 花香飘四海——兰州新区描绘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丰收的田野

  栖霞湖景美如画

  秋日的秦王川大地,活力脉动、生机勃勃。金色麦浪随风起伏,收割机的轰鸣与农民的欢笑声交织成动人的丰收乐章。种植大棚里,小乳瓜青翠欲滴,五彩西红柿缀满藤蔓;智能温室内,万朵玫瑰同时盛放,馥郁芬芳扑鼻……这一幅幅场景,正是兰州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以科技为笔、以生态为墨、以产业为纽带,自获批国家级新区13年来,兰州新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以产兴农、特色品牌、绿色高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建设高标准农田

  夯实农业发展“耕”基

  走进兰州新区今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川片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扑面而来。昔日的撂荒地,如今已成为规模化、机械化的丰收沃土。连片种植的玉米挺拔茁壮,绘就出一幅“农”墨重彩的丰收画卷。村民杨道明感慨道:“以前这里地块分散、渠弯埂矮,耕种靠人力,效益非常低。”通过“拆埂并块”“化零为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零碎薄田变成了一亩亩土地平整、设施完善的现代化良田。

  田垄之上,杨道明轻轻一掰,饱满的玉米落进掌心。“如今全程机械化种植,一亩地能收两千多斤,订单收购一块二一斤,光这一项,我家年收入就多了五万多元。”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昔日荒地焕发新生。通过土地流转、规划代建、运营维护相结合的模式,兰州新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8万亩,完成了从“零散地”向“高产田”的系统升级,建成区实现全面增产丰收。

  改变远不止这些——今年,兰州新区粮食播种面积13.88万亩,同比增长4.39%;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9万亩,经济作物占63%,种植结构持续优化,高产值作物占比显著提高。

  新科技、人努力、收获丰。上半年,新区农业硕果累累:食用菌产量0.22万吨、鲜切花产量4600万支,出栏生猪17万头、羊5万只、家禽8.5万只,奶产量2.8万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度落地。

  科技“点碱成金”

  盐碱地变成致富田

  兰州新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因地下水位高、蒸腾量大、地表板结等问题,导致区域内有25.32万亩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严重的甚至寸草不生。治理盐碱地,成为关乎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答题”。

  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与综合治理下,兰州新区正让万亩盐碱地完成向“致富田”的华丽蝶变。

  走进兰州新区重度盐碱耕地试验区,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几名农户熟练地收割着成熟的油葵,动作干净利落。“今年这油葵长得真好,多亏了盐碱耕地改良技术,这是技术突破带来的惊喜。”甘肃瑞盛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德苍摘下沉甸甸的葵花盘,轻轻一搓,一颗颗饱满的籽粒便落下来。

  试验田里,玉米、藜麦、食葵、高粱、蓖麻等13类耐盐碱作物长势喜人:轻度区的蚕豆荚挂满枝头,中度区的荞麦开出粉白小花,重度区的油葵挺立着大花盘。“最让人惊喜的是这片胡麻。传统观念认为胡麻不耐盐,但我们的试验品种长势喜人。”李德仓介绍。

  今年以来,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通过“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探索适合盐碱耕地的农作物品种和改良产品,同时推广盐碱耕地改良技术模式,为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自项目实施以来,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改良措施,包括增施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以及采用“膜下滴灌”“上膜下秸”和“松土开槽”等治理模式,形成了“新区方案”,让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耕地逐渐焕发生机,也为今后更大规模的盐碱耕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馨”花怒放

  鲜切花走出“芬芳之路”

  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中,鲜切花产业正以其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特质,绽放出绚丽光彩。走进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智能温室,仿佛踏入一片花的海洋:玫瑰、芍药、百合、郁金香等各类鲜切花在精准环境控制下茁壮生长,花苞饱满、枝叶挺拔,焕发出勃勃生机。

  “花蕾直径达到3厘米就可以采摘。”经过培训上岗的采花工人张立红对采摘流程十分熟悉,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一大捧芍药花蕾。从采摘、分拣、包装,到进入冷库,历经严格品控程序后,一枝枝芍药鲜切花通过冷链运输,被发往全国各地的鲜花市场。

  “目前我们的花卉年产能近1亿枝,是西北地区首家花卉规模化生产企业。这些鲜切玫瑰处理好后,将通过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运往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兰州新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李宗俊说,发往宁夏、青海等周边省区及甘肃省内的鲜花,主要通过高速公路运输。目前,兰州新区的鲜花供应链已延伸至全国各地。

  兰州新区鲜切花不仅畅销全国,更在互联网“云端”芬芳。“我们搭建‘线上电商+线下花店+前置仓+联营仓’销售模式,在全国建设16个联营仓,组建4个直播团队,线上销售额达1500万元以上。”李宗俊说。目前,其产品畅销国内70多个城市,并远销东亚、东南亚以及中亚地区。

  目前,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年产鲜切花达数千万枝,产值突破亿元,形成了集育苗、种植、采后处理、冷链物流、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近年来,为拓宽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农投集团强化“陇馨花语”“C&H FLOWERS”“陌上时光”等自有品牌建设,推动“C&H FLOWERS”国际品牌拓展中亚、日韩市场。

  景美产业兴

  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画卷

  秋日的兰州新区,是一年中最富诗意的季节。金色麦浪与斑斓花海交织,现代农园与和美乡村相映,正是打卡拍照、体验田园的绝佳时机。

  田间地头,一片丰收的热烈景象:金黄的玉米、赤红的辣椒,铺满了农家院落。夕阳西下,中川镇史喇口村仿若一处静谧从容的“陇上桃源”,白墙灰瓦的院落整齐排列,花木掩映间展现出新农村的整洁与安宁,秋日的诗意正藏在这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之中。

  史喇口村村民陈彩霞望着焕然一新的家园,眼角眉梢都是笑意:“白墙灰瓦映着绿树红花,连城里来的游客都夸我们这儿像画儿一样——这才是咱老百姓心里真正的‘美丽’。”

  今秋,“长廊花海”与“石门花海”中的万寿菊、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拍照,乡村人气越来越旺。

  “我们不仅种庄稼,还‘种风景’,农文旅融合正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秦川镇副镇长高佑德介绍,该镇聚焦“种植加工、赏花研学、摄影打卡、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一片花”带动“一个产业”、激活“一片经济”。通过整合资源、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万寿菊产业链不断完善,从单一种植拓展为多元增收路径,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活力。

  放眼未来,兰州新区将继续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将“美丽蓝图”绘到底,推动乡村文旅品牌化、精品化发展,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本报记者 任泽昕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